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到《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再到青蒿素与重大公共卫生疾病治疗的应用,中医药文化穿越千年而魅力不减。
“有一类中药很神奇,很多影视作品尤其是武侠电影中都出现过它们的名字,在现实生活中,它们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作用于痛风、关节炎、湿疹、结核、肿瘤等顽固疾病,这就是虫类药物。”三尺讲台之上,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张建琴在向同学们讲述着各种昆虫及其药用价值,她以多元课程模式为契机,开设“虫读中药”校本通识课,让中医药文化走进大学,创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民族瑰宝扎根在山大学子的心中。
缘起中医药 深研药虫传道授业
课堂上,昆虫的药用价值不时引起台下同学们的阵阵惊呼:平时深恶痛绝的蟑螂,居然为医学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儿时在田野间追逐的蚂蚱,具有着极高的药用价值;蝉在地底时是破坏树根的害虫,待它破土而出后又留下可息风止痉的蝉蜕;日常人人喊打的蜚蠊早在秦汉时期就被用于入药,之后更是在诸多本草著作中均有记载……老师也不时穿插分享着生活与科研的趣事,同学们细细听着,不时回应着老师的问题。这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常见于“虫读中药”通识课课堂上。
走进“虫读中药”,探秘古老中国智慧,是技能,是知识,更是对文化的传承。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张清娣同学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上,从虫草的用途到地龙和蜈蚣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再到蜜蜂的药理作用,字迹清楚且逻辑清晰。她在大一时选择了“虫读中药”选修课:“在这节课上,我不仅认识了动物昆虫,也学习到了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养生知识。这门课程学到的技能可以指导我未来更好地生活,比如,我知道了蜂乳有滋补强壮、益肝健脾的功效,它可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虫草可以治疗病后虚损和肾虚腰痛;药用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经的功效。”山西大学的多元课程设置使得像张清娣这样的本科生学到了更广泛的知识,也让大家在校本通识课上找到新的兴趣点。
张建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害虫防治、基于模式生物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药理学研究。在课堂上,她将传授专业知识与弘扬传统文化相结合,每讲述一种昆虫,她都会先从古籍中溯源,从古籍中找出古人曾经的记载,再讲述这种昆虫一般生活在中国什么地方、有哪些生活习性。她根据现代科学研究依据,结合古书记载告诉学生昆虫的药理作用,教大家怎样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她和武兴康老师借助“虫读中药”校本通识课的开设向同学们讲述了蜜蜂、虫草、地龙、蜈蚣、水蛭、九虫龙、五倍子和海马等虫类中药的成分、药效、功效及药理。他们渊博丰厚的中药知识、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循循善诱的引入启发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对于害怕虫类的同学,老师们耐心安抚;对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学生,老师们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通俗易懂;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老师一并附上了部分虫类的入药方法,让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多趣味。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更多莘莘学子走进了中医药文化的殿堂。
扬中药文化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虫读中药”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中医药文化进入校园、深入青年的契机。授课老师的研究方向与传统中医药文化密切相关,而开设“虫读中药”选修课最大的目的就是给本科生搭建一个近距离认识和了解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平台。通过这一门课,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让更多青年人认识与了解中医药,从而促进传统中医药文化的推陈出新。
张佳欣在上 “虫读中药”选修课的同时翻阅了《本草纲目》,她感觉昆虫的药理知识让自己受益匪浅:“在上完这门课后,受老师的影响,我也对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有了一定了解,我深深地以我国优秀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荣。”中医药文化是华夏五千年文明中的一束光,它穿越时空隧道,让祖辈们的智慧融入我们的血脉,是我们骨子里的自豪。老师们会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中药与西药并不是非此即彼,二者应是相互配合的,在治病救人方面并没有冲突,也没有好坏之分。中医药文化的革故鼎新绝对不仅靠专业人士,让中医药文化走进高校、深入青年至关重要。2018年张建琴在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做访问学者时,一个名为“open house”的活动让她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有了新的思考与感悟。究其本质,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验与活动挖掘学科特色,亲身参与知识的探究,近距离接触学科文化,“虫读中药”选修课正是希望中医药文化传承能够与校园生活接轨,让大学生近距离感受中医药文化。
育有为青年 多元课程创新赋能
在谈及为何开设这样一门课程时,张建琴谈到了山西大学的多元课程体系。追溯自己的大学时光,一节本科生时所选择的足底按摩选修课程让她受益良多。医学养生知识的普及不是一蹴而就的,采取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它服务应用于生活才是价值所在。“将中药博大精深的理念介绍给同学们,介绍给我们的青年一代,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张老师这样说道。她想让更多同学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化被动为主动,建立起兴趣,真正热爱上中医药的专业。作为一个中医药研究者,她始终将课堂知识与民族发展和理想情怀相关联。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介绍虫药时有这样一段文字:“学人可不究夫物理而察其良毒乎?于是集小虫之有功、有害百三十六种。”意为:求学的人怎么可以不探究事物的机理,考察它们有益还是有害呢?我于是就收集了一百三十六种有益、有害的小虫子。张建琴在上课时特意强调了这句话,意在突出中医药文化的“仁和精诚”。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是中医药在几千年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的集中体现。这种精神,除了作为中医药文化的精神标识,对学生的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
以“虫读中药”为代表的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让同学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能够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生辉之处,课程不仅对中医药文化传承有重要意义,对学生全面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它教会学生实用技能,培养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就像张建琴所述:“学生们在课程上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的课上所学技能能让他们终身受用。”
学校开设的上百门公共选修课程,涵盖文史哲经典与文化传承、社会发展与现代性认识、科技进步与科学认识、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四史”教育、创新创业等板块。这些课程突出学科交叉性,帮助学生提升人文修养,形成更广阔的思想视野。在山西大学,学生既可以在文史哲经典中感受千年文化与先贤古人的智慧,又可以在自然科学与天体宇宙中探寻万物的魅力,更多生动有趣的课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山大学子走进课堂。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科技楼八层 电话0351-7011202,7018379 传真:0351-7018379 邮编:0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