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动态
◎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 » 学科平台 » 学科动态
2020 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3-08-29

药学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0年)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1.培养方向

山西大学的药学学科,按照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学科划分属于医学学科门类,按照国家JB/T9735-92则属于医药科学。现按药学一级学科招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内含6个二级学科:100701药物化学、100702药剂学、100703生药学、100704药物分析学、100705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药理学,以及各单位自主增设(含更名)目录外二级学科/交叉学科。包括但不限于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已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定“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信息平台”完成设置流程。

2.师资队伍

截止到2020年,通过扩大国际交流和加强产学研合作,引育了一批博士化率高(94%)、年轻化有活力的师资队伍,平均年龄 38.5,师资队伍充满活力。获批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中青年拔尖人才及新兴产业领军人才各 1 名,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 2 名,三晋英才 11 名。

3.科学研究

本学科围绕山西道地药材资源和经典中成药存在的问题,开展标准研究,建立评价技术体系,开展功能食品等健康产品研发,助力“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开展山西传统名优中成药龟龄集、定坤丹等质控与药理机制等深入研究,助力晋药品牌建设。

围绕山西道地药材资源和经典中成药存在的问题,凝练发展成 3 稳定的研究方向:①药物化学与药品质量分析,采用化学和分析手段开展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研究,保障药品、中药材的安全有效,均稳定;②药理学,应用药理学和生物学技术手段,开展药效评价与作用机理分析;③新药与健康产品研发,面向临床需求,开发创新药和功能食品等。 科学研究现已初显成效:构建标准研究技术体系,发布团体标准、地方标准 6 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开展功能食品等健康产品研发,助力“山西药茶”产业发展;开展山西传统名优中成药龟龄集、定坤丹等质控与药理机制等深入研究,助力晋药品牌建设。创新药“柴归颗粒”已获得临床批件,正在协商转化。

4.教学科研支撑条件

4.1 教育部平台、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生物学与分子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2 其他省级支撑平台

山西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山西省“1331 工程”晋药材品质评控与资源利用创新团队。

省级重点实验室:地产中药功效物质研究与利用山西省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技平台:山西省药材资源研究与药物研发重点科技创新平台。

省级工程中心:山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生产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山西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中药材品质评控与资源利用。

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山西振东制药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

校级研究生教育基地:本草生物学研究生培养基地。

二、2020年建设取得的成绩

1.制度建设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旨在全面提高研究教育质量。① 建立教师和学生听课评价机制,对评价低的教师减少招生指标和取消考核评优,促进教师授课水平提升。② 建立学校、学科、导师和授课老师等多元的督促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效率。③ 全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进行盲审,提高研究生培养终端控制质量要求。

2.导师队伍建设

2.1 导师评聘

导师聘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效益和学校学科发展的水平。在导师聘任中,坚持立德树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把研究生教育对学科建设的贡献度放在突出位置,实现研究生招生名额和导师聘任人选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效益优先,主动服务药学学科发展。

聘任导师必须坚持有利于研究生科研和实践能力提高的原则,必须坚持科研产出和学术成果有优势的导师优先指导研究生的原则,必须坚持量化考评、从严管理。

导师聘任应本着严格标准,规范程序,创新机制,激发活力的原则,学校负责宏观指导,学院负责具体实施。

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聘任考核,应该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体现服务烟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导师必须经过聘任,方可招收指导研究生。

2.2 师德师风

明确指出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研究生导师加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同时从学校制度、内容、方法等层面,阐述了导师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及着力点。从研究生教育的新形势、新任务出发,详细解读了研究生导师职责,规定当好研究生导师要做的基本工作。同时从部分突出问题出发,指导研究生导师如何处理好师生矛盾。

2.3导师指导

新生入学开展师生双向选择,各课题组每周开设导师课和科研训练的个性化指导;通过依托导师项目合作,与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学术会议、暑期项目、实习等“国际交流”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过程中学科建立原始记录存档制度,导师随机抽查实验记录,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道德习惯。依托导师的各类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学生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同。

3.研究生招生

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20人,毕业生总数15人,授予学位数15人;截止2020年,药学硕士研究生在校生总人数64人。

4.研究生培养培养

山西大学药学学科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需求,立足学科特点,通过优化授课、科研素养培养和论文指导等环节的教学和质量督导措施,深化课程教学,培养出一批专业素养高的药学人才。

4.1思政教育

新生入学开展安全和纪律教育、校史文化宣传。课程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在“三全育人”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向党组织靠拢,近年来,72%以上同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近 30%的同学已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些同学在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团组织和党组织的各项活动。 通过让学生参与各实验的管理,提高学生责任感。部分学生还参加红十字等社会公益组织,将学校所学应用于社会事业。2020 年疫情期间,唐建开和靳志东同学参与了当地的抗疫活动,走在抗疫一线为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2课程教学

课程体系“厚基础、重能力、有特色”,培养学生具备“会学、会做、会写、会讲”的“四会”学术能力及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学生能快速胜任药物研发、药品生产、检验、教学等工作。

中心硕士研究生达到毕业要求应修满31学分。主要学习自然辩证法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现代中药分析技术、实验设计与医药统计、高等药理学、天然产物分离与鉴定、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现代生物技术及应用、中医药理论与实践、中药学前沿、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等课程。

4.3学术训练

学术研究方面要求在研究生期间发表中、英文文章若干并取得相关研究专利。

4.4学术交流

各课题组每周开设导师课和科研训练的个性化指导;通过依托导师项目合作,与国内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学术会议、暑期项目、实习等“国际交流”机会开阔学生的视野。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多次主办、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学术会议,教师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多次邀请境外专家开展讲座报告、资助教师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专项经费。

4.5论文质量

为保证论文质量,入学第一、二学期为课程阶段,第三学期进入试验阶段,进行开题报告,第四学期末进行中期考核,第五、六学期进行学位论文撰写和答辩,并在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生学位信息采集和优秀论文申报工作。以医药行业需求为导向,研究生选题面向医药产业中的基础科学和应用问题,解决企业在药品标准化、药物研发与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技术需求,提升服务产业的能力。

山西大学研究生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订《山西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规定》,旨在全面提高研究教育质量。① 建立教师和学生听课评价机制,对评价低的教师减少招生指标和取消考核评优,促进教师授课水平提升。② 建立学校、学科、导师和授课老师等多元的督促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升课堂效率。③ 全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进行盲审,提高研究生培养终端控制质量要求。

至2020年,近五年来,本学科研究生取得丰硕的学习成果,硕士毕业生人均发表学术成果 1.4 项,有 3 名研究生获得山西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6 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学业奖学金的比例达 80%。研究生共发表各类学术成果三百余项,系列研究工作发表在本学科国内(《药学学报》、《中草药》等)和国外(JCA、JPBA、JEP 等)知名学术期刊,其中 SCI 收录论文 98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4 项(授权 5 项),获国家、省级、校级奖项共 21 项。

4.6学风建设

理论程授课和实验指导在全面加强科研素养培养的同时注重学风建设。学校开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课程,学科建立原始记录存档制度,导师随机抽查实验记录,以此提高学生的科研道德习惯。学生专业思想牢固,科研能力强。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本学科采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四会”能力。 增加学生直接接触外界的机会,不断激发科研献身精神。

5.管理服务

实施健全完善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一体化教学,建成教学体系科学、实验内容先进、实验教材系统的药学实验中心。学校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验;学科实施仪器操作考核制度,学生需经过仪器管理老师培训,考核合格方能使用仪器;开设生物学和化学基础实验课程,规范实验操作。学校将学术活动列为必修课并建立登记制度,督促研究生参加前沿讲座;学校选拔优秀研究生赴国外知名高校交流,学科与知名院所共培养研究生,同时学校和学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拓展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维。

6.研究生就业发展

2020年学生就业率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高:学生就业率达 100%,毕业生在职期间都深切地感受到写综述、制作 PPT、年度总结和答辩等在工作期间有很大帮助,增强了工作的底气且用人单位也给与了较高评价。同时为在读研究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2020年硕士研究生就业单位: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药科大学、东海县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综合检验检测中心、江苏新晨医药有限公司、扬子江药业集团、北京中医药大学、山东大学、山西省运城市中心医院、山东百诺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等。2020年度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总数15,授予学位数15。就业情况:协议和合同就业(含博士后)9,境内升学6人,就业率100%。其中,就业升学单位地域分布:本省1人(6.7%);东部地区11人(93.3%)。

7.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成绩

7.1 国家级重点重大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有:基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嘌呤代谢途径的柴归颗粒抗抑郁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82074323,负责人:周玉枝,立项时间:2020年09月,起讫时间:2021年01月-2024年12月;

逍遥散调节抑郁症葡萄糖分解代谢异常通路的稳定同位素示踪代谢组学探讨,编号:82074147,负责人:秦雪梅,立项时间:2020年09月,起讫时间: 2021年01月- 2024年12月;

基于“肺合大肠”分析款冬花咖啡酰奎尼酸类成分的显效形式及对咳喘痰的共性机制,编号:81973466,负责人:李震宇,立项时间:2019年08月,起讫时间:2020年01月- 2023年12月;

基于线粒体-肠道菌群交互作用研究小建中汤温中补虚作用的配伍规律和物质基础,编号:82073988,负责人:刘月涛,立项时间:2020年09月,起讫时间:2021年01月- 2024年12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脉舍神”理论探讨当归养血与解郁功效的相关性及机制,编号:82004502,负责人:宫文霞,立项时间:2020年09月,起讫时间:2021年01月- 2023年12月。

7.2校地研究院建设

与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西大学-广誉远药物研究院。由山西大学和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共同建设,依托山西大学药学、本草生物学、中药学专业,双方合作建立 “山西大学-广誉远药物研究院”,针对山西广誉远国药的国家保密品种龟龄集和定坤丹,开展产品质量标准提升、新的临床用途、药理用机制等方面的二次开发,年平均培养研究生3-5名,已完善提高标准 6 项,为企业申请专利 3 项,已授权2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并形成论文集,明确了龟龄集改善衰老记忆障碍作用机制,学术成果助力销售额增加 20%。

7.3学科文化传承

药学学科秉承山西大学“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的校训,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文化交流与传承,承办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通过连续举办“中-荷代谢组学”、“经典中药方剂现代研究论坛”,选派优秀师生赴美、日、印、荷等过出国留学、访问和进行学术文化交流。同时本学科立足国家中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要,注重中药学的继承与发展,突出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中医药的特色,药学学科带头人秦雪梅教授提出山西道地药材恒山黄芪优质特征与高效益发展思考,对提升山西道地药材——“恒山黄芪”的知名度和增强国际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团队还围绕山西广誉远国药有限公司的传统名优中成药,如龟龄集、定坤丹等区域优势品种开展质量标准提升、二次开发等相关研究,明确经典名方的现代药理应用,为中医药在未来的发展中守正创新,传承经典提供研究思路。

三、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 药学教育模式

药学教育滞后导致药学发展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以及给患者带来的实惠不能立竿见影,导致药学发展缺乏源动力

2.宣传工作

由于药学学科起步较晚,因此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小。直接导致生源质量下降,学科吸引力不强,限制了药学学科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2021年学位授权建设计划

1.教育模式与临床工作的结合

药学教育模式转变:药学教育滞后于医院药学的发展,制约了医院药学的发展进程,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调整好药学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适当增加病理学、诊断学、药物治疗学方面课程,同时增加临床实习课程,为药师进入临床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2.社会各界的支持

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需要是药学下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不竭动力,这方面的工作有赖于社会各种舆论工具、政府机构、学术团体、医疗机构的大力宣传,有赖于人民群众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药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净化。现阶段如果能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将会有力地促进药学学科的进步。

3.加强导师队伍自身素质建设

导师队伍自身素质包括专业知识积累、与人相处合作技巧、人格魅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将直接带动药学学科的强劲发展进步。



版权所有 山西大学中医药现代研究中心
办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山西大学科技楼八层 电话0351-7011202,7018379 传真:0351-7018379 邮编:030006